消逝的年味
小时候,总盼望过年,因为过年可以做很多平时不能做的事情,可以吃到很多平时难以吃到的东西。一进入腊月,每天都按着过年的节拍,一步一步完成着过年的程序。杀猪宰羊、蒸馍馍、做浑酒、生豆芽、制作粉条……准备的食物足够正月吃;写对联、放鞭炮、挂灯笼、冰滩上打陀螺、坐冰车……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时间;穿新衣服、打扫家、走亲戚、村里闲逛、赶情事、闹秧歌,时不时站在路边观看浩浩荡荡骑驴迎亲的队伍……一段充满新鲜喜悦的日子;正月绝大多数的日子是很有讲究的,哪天不担水,哪天不动针线活,哪天不能走亲戚,哪天需要挂灯笼,哪天院子里打火堆……每一天讲究都有其独特的含义,有文化内涵。腊月的讲究是对上一年的总结,正月的讲究是对来年的祈福。
这些年,人们觉得年味变得太淡了,过年就像喝白开水,无色无味,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过年该做些什么。有人说,现在不缺吃穿了,对过年没有期望了,所以年味淡了。倘若果真那样,那我们的节日仅仅就是满足生活必需品?难道说春节得以传承几千年,就是因为人们一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?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对的。
按说,随着物质的不断充裕,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美的追求,对美的向往,对文化的渴望将会更加强烈。春节,这个国人最为关切的节日应该过得更加有文化内涵,更有意义,更有年味。年味,说到底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。年味是否浓重,取决于年俗文化能否有效传承和发展。
小时候过年,家家户户准备各种年货,孩子们自己制作各种玩具,随着春节的临近,年味越来越浓烈。城里人过年更红火,除了一大堆传统文化以外,少不得准备灯笼参与评比,如果自己的灯笼能在元宵节与人见面,那是何等的成就感!少不得参观书法、绘画等艺术展览,当然还有成群结对的秧歌,或参与或观看,都觉得十分充实。
现在过年,年货只要半天时间办理就够了,对联不用写了,灯笼不用做了,年夜饭的味道和平时饭食没有啥差别了,只有偶尔的一家人团聚,显示着年的符号。除夕夜里只有财神庙香火特别旺盛,庙前人山人海,很多人买到几根象征发财的柴禾而兴高采烈。春节期间的书画展厅,则是门可罗雀。街上的秧歌队也专业化了,再没有单位组织的,也没有村里的,只有那些打着不同的旗号相同的人,在广场上重复着,表演着。农村的年轻人进城了,很少有人为了过年而回家了,只是在年前回去祭祖上坟,即便是回去的,也只是象征性的一两天,离家而去。鞭炮声被礼花代替,天空到处都是美丽的礼花,却没有了节日的氛围。春晚也不知道何时开始逐渐淡出了人的视野,人们干脆每人抱着一只手机,用手在屏幕上比划着,目不转睛的盯着,时而脸上绽放着忧郁的笑脸……就连一家人心平气和的交流的机会也很少了。
年味的淡化,其实就是文化的流逝,也是绝大多数人在过年的主体地位的缺失,更多的人是节日的奴仆,只有少数人是节日的主人。真正的年味来自于过年的那个过程,而不是结果。不让年味消逝,就得遵循传统年的那种讲究,让人们在过年的活动中获得安静,获得成就感。否则,年味就会在人们的叹息中悄悄的流逝……
评论